浅谈琵琶曲《霸王卸甲》的艺术魅力

2019-05-02 09:01:46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琵琶是我国最主要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它从约南北朝时期引入我国在隋唐时期已流行,到宋元时期趋于衰落。《霸王卸甲》就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流传下来的传统经典曲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霸王卸甲》的历史

1、关于《霸王卸甲》的记载《霸王卸甲》曲名的出现大概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曲名最早见于公元1726年的《一素子手抄谱》现称为《一素子琵琶谱》。谱中有古调八首(谱中称为“八操”),其中载有:“《霸王卸甲》(一名《四面埋伏琵琶专用)”。清代姚在他所著《今乐考证》中记载到:“《霸王卸甲》十段(正宫变调,即《郁轮袍》)。”再后《士林琵琶谱》李芳园《南北派十套大曲琵新谱》中刊有《郁轮袍》并著有:“即《霸王卸甲》角音唐王维作李基压南某正”。而后很多艺术家也相继记教此曲。

2、关于《郁轮袍》的记载。有关(郁轮袍》的史料,最早出现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有:“王维未冠以文章得名,又妙能琵琶。歧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北宋苏轼在《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中写道:“新曲翻出《玉连锁》,旧曲钟爱《郁轮袍》。”由此可见《郁轮袍》是唐朝流传下来的曲目,乐曲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魅力诗人以及文学家都很欣赏。

3、《霸王卸甲》与《郁轮袍》的关系。从仅存的史料和前辈研究成果分析《霸王卸甲》可能就是《郁轮袍》。同时可以看出,从《郁轮袍》产成之时,《霸王卸甲》的艺术魅力就被广大诗人学者认可,直至流传至今。

二、《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之比较

1、相同之处

(1)相同的题材。秦王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政治集团,为了争夺胜利果实,展开了殊死搏斗。公元前202年双方进行了垓下之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天明,汉军追项羽至乌江,项羽寡不敌众拔剑自刎,最终汉军获得胜利。

两曲都是以这一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而成,乐曲完整雄伟壮烈。

(2)相同的结构。两首琵琶曲都是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一大战前的准备阶段;

第二部分一激烈的战争场面;

第三部分战争的结束。

(3)相同的陈述方式。两首琵琶曲都具有我国传统琵琶曲与章回小说按故事发展的陈述方式特点。开始时都有大战前准备的描写,在标题中都具有营鼓,点将,出阵,大战,收兵几大部分的陈述。

2、不同之处

(1)不同的侧重点。《霸王卸甲》着重渲染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壮烈激怀,更多的通过同情和侧隐的角度来表现对这个历史英雄人物的颂赞。该曲大量运用了重复的手法,细致的描绘了西楚霸王身陷绝望境地的英雄气概,刻画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变化,而对于战争场面没有过多的描绘。从全曲看,乐曲主要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来表现项羽以及楚军的心绪。


《十面埋伏》主要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着力表现胜利之师的威武雄姿,歌颂垓下之战的胜利者项羽。刻画了汉军在调兵遣将的战前准备,表现汉军在垓下大战中的必胜的信念以及旺盛的士气,展现了汉军的英姿。从全曲看,乐曲以“埋伏”、“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为重点突出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

(2)不同的格调。《霸王卸甲》是塑造失败者西楚霸王的悲美色彩的乐曲。全曲开始在低音曲,音调凄楚而婉转,情绪低沉而悲壮,隐含了悲剧色彩体现了一种悲美。《霸王卸甲》的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怀着崇敬的心情描绘西楚霸王项羽的悲歌壮别的场面,表现了更多的同情与颂赞音乐格调悲壮凄美。

《十面埋伏》是描写得胜者刘邦的壮美乐曲。全曲大量运用的高昂的、气势磅的音响,预示凯旋胜利,突出了胜利者的伟大和辉煌。音乐格调昂扬,威武雄壮,气势磅体现了一种壮美。

(3)不同的表现手法。《霸王卸甲》根据历史事件,用艺术的形象,把他们集中的表达出来。该曲为B羽调,并且为特殊定弦ABea,突出D调和G调的羽音和角音在音乐中渲染悲壮气氛。全曲通过核心旋律反复和变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形象。乐曲的序部“营鼓开始就表现了低沉压抑紧张的气氛,在低音区用缓慢自由的节奏,散板律动慢起渐快,朦胧的鼓声和断断续续的号角声,为项羽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十面埋伏》采用叙事性写实的表现手法,特有的演奏技法展示紧张壮观的战争场面。该曲为D商调,一开始便奠定了英雄的色彩。乐曲的引子“列营”节奏自由、富于变化,开始就抓住战场特有的紧张气氛。演奏上以琵琶特有的扫弦的运用,以振奋人心的鼓声节奏音型开始,将一幅战鼓雷鸣的古战场画面展现在听众的眼前。“点将”处把音符拍打成四个音,同音反复使音乐不断推进。在乐曲最后以雷连般的音响结束战争场面。

三、从琵琶武曲谈《霸王卸甲》

1、琵琶武曲简介

琵琶武曲的由来也相当久远。隋唐时期,琵琶盛行于宫廷、市井宫中行事或者民间习俗,都有琵琶相伴。此时,虽无武曲之正式称谓,但从诗人之吟咏,亦可体味各具文、武之不同格调。如:“霜刀破竹无残节”,“断弦口层冰裂”,“千悲万恨四五弦,弦中甲马声骈。”这些似当具武曲雄健宕的气势。到元代诗人杨允孚留下了对武曲的赞叹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可见武曲有声有色。明清以后琵琶演形成了南北两派,丰富多样演奏指法的出现,乐谱的刊行以及历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基本奠定了武曲特点的演奏基础。

2、琵琶武曲的艺术魅力

(1)文学性魅力。《霸王卸甲》是一首叙述性和写实性都很强的琵琶武曲,描述了垓下之战两军激战和楚军的英烈悲壮的战争场面,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其中“楚歌”部分用长轮规定轮指的速度,一拍四轮,发挥其指法特长,舒缓细腻在长轮中左手加重揉弦、下滑、拉弦的动作出绵绵不绝的悲切曲调。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让人柔肠欲断。听众根据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眼前展现出当时的面,楚声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楚军在听到楚声后思家厌战使人听后惆怅万千。此段对人物进行了细腻的叙事描写,情中有景,景中生情,也有此可以看
出《霸王卸甲》拥有琵琶武曲所具有的文学魅力。

(2)标题性魅力。《霸王卸甲》是根据垓下之战采用叙述性的手段带有标题的多段体结构分三大部分十六个段落。如下所示:

[一]鼓升帐点将整队排阵出阵;

[二]接战垓下战;

[三]别姬鼓角甲声出追兵众军归里。

《霸王卸甲》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标题,也正因如此它拥有琵琶武曲的独特的标题性魅力。综上所述,《霸王卸甲》这首著名琵琶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从曲中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悲美的艺术力量,也深感音乐艺术应该真实的表现人的多种情绪和情感的重要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刻艺术魅力的传统经典曲目,仍是民族音乐的精制,应该将古老音乐与时代融合,使之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魅力把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