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2019-05-17 09:33:04出处:丝竹知音作者:刘冬萌

乐曲《海青拿天鹅》是有关文献记载中最为古老的琵琶传统大套乐曲,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乐曲的曲式结构完整,表现手法生动独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文试从乐曲的结构、旋律、技巧特色等方面分析,进而探求其内在魅力。

海青拿天鹅

海青拿天鹅

宋、元时代,身居要职的显贵、宦官、士大夫甚至民众们,都竞相觅养海青去捕捉天鹅,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鹰坊”。尤其是到了元代,蒙古族皇帝喜爱打猎,更喜爱捕猎天鹅,除了啖食鲜美的天鹅肉之外,也在天鹅嗉囊中寻求“北珠”。在当时,驯养海青、捕猎天鹅已成为生活中的常事。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捕猎生活、狩猎过程以及海青捕捉天鹅时在天空中互相搏斗的情景。

一、结构

本曲是传统大型套曲,传统大型套曲的每个部分在曲式结构上都各自独立、互相对比,各乐段就其本身的完整性而言也可以单独演奏,但它们作为套曲的有机组成单位又被统一的音乐内容所联系。全曲共18段,有合尾,根据乐曲的内容、情景与意境,分为六个大部分,其中二、三、五部分最具特点:第二部分,由乐曲的第二、三、四段构成。其中,第二段共29小节,分为9个乐句,本段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传统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垛句,以增添旋律特色,使其富有情趣。这种变化重复的演奏强调了所刻画的音乐形象,似海青在飞翔前灵巧的搜剔羽毛。第三段较短小,共16小节,第四段共28小节,这两段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后12小节是完全相同的材料,这种结尾处重复相同音乐片段的创作手法在民族曲式中叫做合尾,极富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第三部分:由乐曲的第五至第九段构成,这5个乐段速度统一,特点为频繁的变换节拍,描绘了海青在广阔的天空中或回旋飞行,或斜掠疾翔,塑造了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其中,五、六、七段后半部分是同一材料,而八、九段后半部分又是另一材料,“合尾”的创作手法在此得到了充分运用,贯穿了全曲的大部分乐段,进而体现了独特的循环形式,具有自由变奏的成分和循环体的特点。

第五部分:由乐曲的第十四至十六段构成,是本曲的高潮部分。第十四段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共14小节,分为7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都是模进关系,是乐曲中较为典型并具有现代风格的作曲手法。第十五段共43小节,本乐段曲调是在第十四段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展开,加上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更充分地表达和延续了新的主题材料。第十六段共34小节,情绪激烈,声部较厚,多为四声部,分为6个乐句,前四乐句是变化重复,后半部分与乐曲的第七段基本相同。

余下的一、四、六部分主要以衬托音乐背景和刻画音乐形象为主,在曲式及技巧方面力求简单明了,不刻意追求繁复的形式。因此,相对上述三部分而言,一、四、六部分在乐曲中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二、旋律

旋律作为一个完整的现象,以一个声部来表达乐思,并常常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是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体。这首《海青拿天鹅》是以单声部为主的琵琶独奏曲,就其旋律特色分析如下。

海青拿天鹅

海青

1、音程关系与走向。本曲的音程关系多样,主要以同音反复、大二度进行和纯四度进行为主。其中,同音反复在乐曲的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的第一句就开始出现,演奏四次徵音,共16拍。第二句的每小节也都是同音反复,每小节一音,每音演奏两次,共5小节。在每个乐段结束处为了稳定调式调性,也多采用了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纯四度为主的进行在乐曲第五部分的第十四段出现,每个乐节都是由两个调内自然音构成纯四度下行,分别是清角音———宫音、徵音———商音、宫音———徵音、商音———羽音,生动地描绘了海青已经清楚的看到天鹅并准备捉捕音乐形象。

2、调式调性。这首乐曲是以A徵调式(清乐)为主,来表现海青的威猛和与天鹅奋力搏斗等音乐情景。全曲调式调性布局如下:第一、二乐段是A徵调式,第三、四段转入E商调式,第五段起为A徵调式,第十三、十四段为E商调式,十五段至结尾又转为A徵调式。调性的对比使乐曲出现了新的紧张性和矛盾性,并产生多种色彩变化,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最后获得了更完满的终
止。

3、节奏。节奏能给予曲调以鲜明的性格,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不但能更好地刻画音乐形象,还能使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音乐作品中,不同的节奏又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在本乐曲中,符点和切分音是主要的节奏型。前符点与后符点节奏的自由反复使音乐更加具有艺术趣味性,如第一乐段的最后两个乐句和第二、第五乐段的第一句,乐曲第十乐段前半部分的后十六节奏与符点节奏的交替进行,则使音乐更加具有个性和紧张性;切分音具有着不稳定性和向前推动的作用,连续的切分音,更能加强旋律进行的紧张度,如第二乐段的第八乐句与第六乐段的第一乐句。一首音乐作品的曲调常因为其节奏典型,而使它如浮雕般突出于其他声部之上,从而成为主要曲调即所谓的“主旋律”。

4、节拍。此曲除引子与尾声较多使用了散拍子来描绘环境处,乐曲以2/4、3/4节拍为主,与1/4、4/4拍交替出现,变换节拍打乱了每小节中重音出现的旋律,较长时值内没有统一节拍的约束,使轻、重、抑、扬的周期性交替更加不稳定,变换节拍以赋予乐曲强烈的戏剧性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艺术的技巧表现

《海青拿天鹅》是一首武套曲,在音乐表现上,其演奏效果是以模仿禽鸟的鸣叫声而著称,在演奏中通过发出不同的鸣叫声来反映乐曲中各种不同的情节内容。

1、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中,左手张力滑音按速适度,右手长轮子弦带挑缠弦,并在音量、音色配合中,描绘了海青刚出鹰坊看到辽阔的大地与天空时的兴奋,既而精神抖擞地离开猎人,奋翮凌空试飞时发出的鸣叫声。

2、第一乐段的第五乐句在演奏时力度较弱,音色较为柔和,左手在缠上的按挽结合,右手在“中”处弦身上的弹奏,描绘了海青在三次凌空之后,重返猎人身边时发出的愉快而欣慰的鸣叫声。

3、第十四乐段前两乐节(共四小节)在长轮带挑、张力滑音、吟音、颤音以及弦数变化、音量音色变化等指法的混合配用中,描绘了海青在空中盘旋紧紧追捕天鹅时发出的鸣叫声,颤音处是描绘在急飞时发出的喘息声,挑挽的运用表现了天鹅在匆忙逃避时的鸣叫声。

4、第十六乐段前四乐节,是本曲的高潮处,左手配用了并二弦与推吟等技法。在一、三、五、七小节处右手配用了轮二弦、滚二弦、夹扫二与四条弦三种指法,并一弦与二弦后,两条弦的音高已比原音位高,再配用快而大的推吟之后,音高更为变化多端。子弦的音色较尖锐,中弦在下把位的音色也很紧张,在张力滑音与大吟的演奏中,描绘海青与天鹅在捕避搏斗的最后阶段时的鸣叫之声。

海青拿天鹅

天鹅

这首乐曲演奏技巧具有很高的难度,其运用是为了乐曲内容与情趣的需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海青在广阔的空际飞翔回旋、捕捉追拿等情景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海青在追捕天鹅时英勇顽强奋翮善斗、不获胜利不甘心的斗志。技巧表现的既生动又切题,使听者感悟到“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

四、结语

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早在元代开始流传,成谱于清,至今仍有众多爱好者演奏,使乐曲本身的优秀之处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其魅力经过岁月的洗礼,得到了历史的鉴定,可谓经久不衰。本曲以其丰富的音乐内涵、独特的艺术趣味和严谨的创作手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演奏和研究,乐曲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并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