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拿天鹅》产生年代及作者

2018-01-16 13:52:01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海青拿天鹅》这首著名古典曲究竟产生于何时、何人手里,在音乐史上没有定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海青拿天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琵琶曲。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洲曲,弹出天鹅避海青。”表明这首乐曲在元代初已是一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独奏曲了。此曲描绘勇猛的海东青在天空与天鹅交锋,经过激烈搏斗,将天鹅击落的情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在演奏上,属武套乐曲,要求文套技法较多,左手多用吟挽,右手讲究音量、音色的控制。凡轮子弦带挑缠弦时,将缠弦在品上摆动,表现出天鹅鸣唳之声,并多处运用拼弦、扫弦技法,以描绘海东青与天鹅搏斗的激烈场面。这里说的很明白,该曲在元初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间文化尤其这种贵族高雅民乐,从宫廷普及到民间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由此可推论它产生于元代的可能性很小,至迟在辽、金时代就已有之。这是其一。其二,金代女真人信奉海东青,这是女真先民肃慎人图腾文化。流传的萨满教把海东青奉为神鹰。7000多年前,兴凯湖的肃慎先民就精心雕刻出海东青骨雕鹰首。1980年阿城有出土了鎏金“海青拿天鹅”铜带跨,其中有三节完好的海东青捕捉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纹饰,他的主题与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是完全一致的。根据这一出土文物推论,这个曲子产生于金代较为可信,实际它是女真族的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

其三,金朝文学家赵秉文(1159—1232)27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的《海青赋》中,用“铁钩利嘴”、“顾盼雄毅”,写它的外在特质;“用角膝插脑,细筋入骨”、“初贴水而徐回,倏千云而上击”、“取鲸鲵于坚阵,叱豺狼之当辙”和“释丰狐之九尾,略狡兔之三穴”,写它对主人的忠诚。这篇《海青赋》描写的内容恰恰是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的文字翻译与注释。赵秉文是河北磁县汉族人,他是金朝的朝廷高官,对女真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对皇上的忠诚之心是他的天职。如果他没听到这首《海青拿天鹅》的琵琶演奏,又不懂琵琶的演奏技法,他是写不出这首《海青赋》的,这足以说明金代就已有《海青拿天鹅》这首琵琶曲了。

其四,《海青拿天鹅》不可能出自女真人之手,出自金汉人之手较为可信。女真人的文化并不发达,金朝统治者虽然很喜欢汉族的各种音乐体裁,但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创作出音乐。他们要能听懂杂剧,看懂它的剧本,就算难能可贵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金朝统治者和贵族们在得不到这种艺术享受时,他们就要用掠夺的方式把汉族的乐人抢去,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占北宋首都汴梁,教坊乐工、乐器、乐书、乐书等被金人掠夺一空的原因所在。

其五,《海青拿天鹅》中,曲牌的自由变化,穿插与反复运用,利用调式调性的变化所形成的对比,以及“拿鹅”部分的绘生绘色的演奏技法等,实属难得佳作,必出自汉族造诣很深的琵琶演奏家之手无疑。在当时的条下,元代蒙族宫廷的音乐水平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参看下面谱例(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438页)。

其六,此曲13、14世纪经过不断加工与改编,并更加丰富和臻于成熟的民间器乐曲,由于风格独特,曲调动听,形象鲜明,后来一直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流传,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喜爱;并以吹打,弦乐合奏,以及三弦、二胡、古筝、琵琶等独奏形式演出,且为宗教应音乐所吸收。例如,明代李开先(1501—1568)在《词谑》的《词乐》一节中,提到明代著名的河南琵琶演奏家张雄表演这支乐曲的情况时,说:“张雄更出人头地。有客清听琵琶者……如《海青拿天鹅》,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明张吾《雅燕乐集》“宴乐论”中说:“凡曲声淫者,莫如《料峭》(由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演变而成)之类。今人宴会,乐工非此不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著名的《琵琶行》。

《海清拿天鹅》只能是在唐汉基础上发展演变,这一中国民乐的连续性是音乐史已定的。由于文化发展势差不同,发生接触,就会产生影响。文化交流的规律是,文化高的一方去影响低的一方。《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只能在中原先进文化影响下产生,它不可能出自于刚刚产生文字的北方游牧民族。以上六点,可以认定《海青拿天鹅》琵琶曲是金代汉人结合女真民族特点创作的,绝非女真人和蒙古人之所作。

adver

相关阅读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