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千年的竹笛文化,不是靠“吹”出来的

2018-04-11 09:26:08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笛子是吹的,可中国的笛子文化,绝不是吹的。上海音乐学院昨天透露,由其制作的大型原创器乐剧《笛韵天籁》将重现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天籁之音,作为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于5月1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

该剧将主要围绕竹笛这一民族器乐从骨笛到竹笛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演——从蒙昧走向文明

该剧主要围绕竹笛这一民族器乐历史演变过程。

“笛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从最初的骨笛发展到后来的竹笛,是人类历史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剧徐瑛说,“骨笛意味着对动物的杀戮,而竹笛则承载了一种人文精神的内涵,我希望借助笛子的演进与演奏,直观地把人类发展的历史呈现给大家看。”于是,他将这部作品设置成了四幕,从中国笛子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八千年的竹笛文化,不是靠“吹”出来的

尽管笛子很小,但这出作品所蕴含的意义非凡,所以,该剧成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吸引到了国内顶尖的演出团队——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领衔担任主演;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许舒亚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联合进行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著名多媒体音乐制作人代晓蓉等多位音乐制作人进行多媒体舞台设计和音乐相关制作;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上音民族音乐系师生、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上音数字媒体学院、上音音教系合唱团等组成联合演出团队进行演出。堪称笛音界的“银河战队”,效果一定不同凡响。

据了解,《笛韵天籁》既有民族音乐,也有交响乐,甚至还有合唱和电子音乐的融合。此外,该剧在表演上也有诸多创造性的呈现,唐俊乔特别请来中央芭蕾舞团一级编导费波,为演员们进行形体训练,不仅可以“奏”,更能自由地“演”。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说,《笛韵天籁》既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质,又充满了“国际范儿”。总之,这部作品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在现代艺术潮流中的发展,也为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交流舞台,提供新型探索和范本。

造——八千年的骨笛

这部作品,除了在舞台上充满新意,还有一大亮点。该剧根据我国已有考古发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复制出八千年前的中国先民们制作的骨笛,现场将真实还原远古的天籁之音。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从2016年末开始,唐俊乔就找到专业的制笛师,历时一年时间,试验六十多次,采用红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树脂合成材料等进行反复实践和实验,最终确定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来复原古笛为最佳,复原出的仿骨笛音色非常接近河南贾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且在音准上更精准、音质更丰满。复原成功后,团队以此灵感为激发点,共研制出12个调的仿骨(古)笛。目前,该研发成果正在申请专利。

“中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扬琴等都来自异域,笛子算是土生土长的乐器。”唐俊乔说,“而且,笛子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也能称得上是世界乐器的鼻祖。首次在舞台上呈现根据出土文物仿制的骨笛之音,我希望能让观众听见这件乐器的历史底蕴,也看到这件乐器的创新发展。”

这将是一场中国史前历史的活态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自遥远的中华古老文明的召唤。(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马上评:气韵生动】

骨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戏曲,是中国最悠久的艺术。笛子后来的发展,融入到戏曲,成为昆剧的标志性乐器——昆笛。

河南博物院展示的骨笛

无论是一南一北两个区级文化馆,不约而同地以戏曲为服务周边居民的主打演出,还是上音从笛子的发展进程,折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都是把民间的气韵生动,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艺术的结晶。

吹笛子靠气息,唱戏曲凭气势。气韵生动,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不仅适用于舞台,也适用于绘画,更适用于做人。

要感谢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己任,以服务市民观众为己任。在悠远绵长的阵阵笛声中,在抑扬顿挫的唱腔声中,在玲珑剔透的弹拨乐声中,气韵生动。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