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中气韵生动的思考

2018-10-16 11:15:03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古筝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古筝也是一件极具气韵潜质的乐器。因为古筝演奏方式和风格的特殊,关于古筝的气韵表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气韵,实际上是一种“以韵补声”,在古筝演奏中,每个音并不是奏出之后任其做直线形状的消失,而是常常将余音做弯曲处理,演奏者将其颤动,或吟或揉,或颤或颠,使单音成为曲线式的运动,继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和“气韵”。古筝中将定弦看作正声,正声以外的音视为韵,正声不足韵补之,也就是所谓的“以韵补声”。不仅仅是古筝,很多民族乐器,例如古琴、二胡、琵琶等,凡是弦乐器,都具有这种特征。

古筝演奏中气韵生动的思考

广义上的“气韵”就是将古筝演奏看作是一项艺术创作,和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所表现出来的中国艺术之最高审美标准。从“气韵生动”、“韵者,美之极”“凡书画当观韵”“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等论断中可以看出,凡此种种无不将其推崇为超越一切美的最高标准。它更是常常用来评论诗、书、画、乐、建筑等中国艺术,将之用来作为古筝演奏的最终目的是不为之过的。“以韵补声”的狭义之韵,对于审美范畴的广义之韵来说,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也就是说有“余音”的存在才会有“余意”的出现。所以,“以韵补声”之韵是被包容在广义之韵这一审美范畴之中的。

● 古筝演奏中“气”的表达

自古以来,关于古筝、古琴等弦鸣乐器,对“气”的总体要求是将“气”看作是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有了内气的协调,精神上就会显得轻松和自如,更加有利于演奏者游刃有余的演奏作品。笔者对于“气”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气,一个是贯气。

首先是调气。这其实是一个呼吸的问题,或者说是演奏中连贯、停顿适当与否的问题。每一个乐思是一个小呼吸,每一个乐句又是几个小呼吸连贯起来的大呼吸,整首音乐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呼吸构成的。所谓“气动则声发”,在演奏过程中,大臂、小臂、手腕、指尖等诸多部位通过联合运动而产生了力,在气息的运筹下最终输送到指尖。所以说,气息的顺畅决定了力的顺畅,如果气息通畅,力也通畅,演奏出的声音就是松弛且有弹性的。反之,演奏出的声音就是僵硬、干瘪的。在调节好气息的通畅程度之后,还要对气息和力量进行控制,使之符合作品的演奏要求。在演奏强力度的作品时,为了表现出作品高昂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快速的深呼吸,屏气凝神,将全部的力量积攒起来,通过手臂和全身的力量贯穿手指。在演奏中等强度的作品时,呼吸要相对的浅一些,气也要聚集的少一些,重点是这种饱满气息要通畅,使全身的力、臂力、腕力、指尖力相配合,从发出清脆、干净的声音。在演奏弱力度的作品时,呼吸要达到最浅,运用慢呼吸和慢抬手的动作,或者直接屏住呼吸。演奏句尾音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种调气方法。演奏者内心一定到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波动,使音乐的气息和演奏者气息相协调。

其次是贯气。指的是在古筝演奏中,全曲的气息贯通,这是一种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呼吸方式,演奏者将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贯通一体,但是却不露半点的拼接痕迹,整个作品呈现出一个畅通无阻的大起伏、大呼吸群。首先要求演奏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在运气时做到首尾贯通,上下贯通,为了保证乐句之间、段落之间的顺畅连接和自由过渡,要求演奏者在动作和动作之间,手腕做弧线运行,以保证弹奏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其次是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逐渐的做到“忘形以养气”,即能熟练地演奏作品之后,将演奏过程中的技术、技巧都忘掉,不在拘泥于哪个音是否谈得准确,饱满,而是有一种大局观,有意识的予以放松和随意,用一种“气场”去演奏,追求一种“信手掂来”和“得心应手”的感觉。“气”在古筝演奏中,是通过由内气到呼吸,由呼吸到气息,由气息到气息掌控整个作品的过程,它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又是确确实实能够感觉到的,表演者的生命气息和作品的音乐气息,共同构成了关于“气”的艺术魅力,只有把握了“气”在演奏中的运用,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将乐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古筝演奏中“韵”的表达

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按照古筝的构造,以筝码为界,划分成左右两个演奏区域,左手活动于左侧,以按弦为主,承担乐音的润饰;右手活动于右侧,以弹弦为主,基本任务是取音,是旋律的骨干。筝的特点就在于演奏中对于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韵味。一个音,特别是句尾音,常常被分为“音头”、“音颈”、“音腹”、“音尾”,经过演奏者的细致刻画,产生独特的神情和韵味。“韵”的表现蕴含着人的秉赋、性格、感情、气质、格调、心理积淀、文化传承等等丰富的内涵。筝艺中的“韵味”和“神情”不仅有赖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筝乐风韵独特,个性鲜明,奠定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是其他固定音阶乐器所不能取代的。有了演奏技术做手段,是否能达到“韵”的境界关键在于运用手段的能力了。所以音乐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培养在形成“韵”的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是音乐感知能力。所谓音乐感知能力,就是听什么,如何听的问题,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听的内容既要广又要专,所谓的广,即古、今、中、外都要有所涉猎。至于听的要“专”,指的是要专门、专心的去听,拿着乐谱安静的坐下来,对着音像资料逐行逐行的,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地听,听结构、听乐段、听乐句,听呼吸、听强弱处理,要反复听,古筝演奏中“技”与“韵”的融合,有重点地听,有针对性的去听。

其次是音乐想象力。只有内心充满想象力的人,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情和细致入微的感情。比如演奏《渔舟唱晚》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时,尤其是演奏它的快板段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泛舟水面的画面感,还可以感受到微风拂面的触感、水面泛起涟漪的视觉感、小船划行的动感等等,只要勤于动用各个感觉器官,演奏中的想象力也就会越来越丰富,演奏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味,音乐更有内涵。

最后是音乐理解能力。即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理解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修养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音乐理解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没有文化修养做前提是很难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境界的。所以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让古筝保持传统风格,让现代筝不失自身独有的韵味,一直是演奏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汇集到一起就是“气韵”的境界,这个目标汇集到一起就是“气韵”的境界,它既不等同于技术,也不脱离技术,是一个完全有办法做到的事情。这是是我国古筝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未来我们古筝艺术发展的方向。要使古筝健康地发展,应以继承为先,着重研究筝乐各流派的不同音韵,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并充实能增强筝表现力的新技法,这样的创新才能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气韵依然,也唯有如此才能永远不会被钢琴等固定音阶乐器所取代,永远充满了个性和迷人的魅力。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