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乐为心声的话,那么琴乐所反映的心声是非凡的心声

2018-11-02 09:24:44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 古琴结构

如果乐为心声的话,那么琴乐所反映的心声是非凡的心声。因此,古人称琴,常称之为“圣人之器”。古代传说“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气”。(《琴书》引蔡邕《论琴》,见《玉海》)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365天(一说象征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古琴构造图

古琴构造图

古琴属于平放弹弦类乐器。共鸣箱由两块长约三尺六寸的木板胶合而成,头宽尾略收窄,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块称为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直贯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称岳山的硬木用以架弦。琴尾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称为焦尾(或称冠角),焦尾中间为龙龈。

琴面另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徽”,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于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之间)长六寸许多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徽与十三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凤沼,在凤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弦的头部系于绒剅,绒剅再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龙龈,然后分别镶在琴背得两只雁足上。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看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即“礼以别异,乐以和同”,在重“礼”的同时,又重“乐”。古琴形制命名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 古琴的取材

琴的形制尽管在魏晋以前一直有着变化,但其取材、造型以及形制的含义很早便已固定了下来。

先来看看琴的取料。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将琴的美好品质概括为四点:“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己乎?”这四种品质之中,良材又是最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良材就意味着好琴。所以,才会有蔡邕从火中抢出焦桐的事情发生。(《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斫琴者除以唐代雷氏造琴选用新材以外,多倾向于选择旧材。赵希鹄《洞天清录》:“论择材者曰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榱桷。然梁柱为重压,损纹理;败棺少用桐;纸甑、水槽薄而受湿气太多。惟木鱼、鼓腔晨夕近钟鼓,为金声所入,最为良材。”正如杨宗稷所说:“音声有九得(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出于天定。”(《琴学丛书·琴余》)所谓天定,即时光岁月的作用。自古以来,讲究的斫琴者大多会想办法去寻觅旧材。经旬累月地呆在深山老林里觅良材,自然不现实,但这种注重选材的态度却依然值得今天的制琴者学习。《古琴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吴叔治修夏月,纳凉门外。时闻桐树下有琴声。后一外国人请以五百金买此树。叔治曰:“金欲得耳,第吾自以口就食即见此树,今何忍伐之。”后叔治出为北海主簿,归,已为族人卖去。久之,外国人以二琴至,示叔治。一曰“阴姬”,一曰“阳娃”,不加斵磨,其文宛然,各有仙女弄琴之状。云凉天月夜,不鼓而鸣。请以其一相报,叔治拒而不受。

吴叔治的孤傲,是对一棵普通桐木的珍视,更是对自己性情所依之物、对自己生命情感的珍视。

● 古琴的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这些样式,均有名琴传世。但它们差别总的来说并不太大,都是比较简朴的。历史上曾也有人别出心裁制作一些花样新异之琴,但并不为大家接受。

制琴的最终目的,是为取得美好的声音,以古人的趣味,是不愿把琴弄得花花哨哨喧宾夺主的。当然,也有人在琴的样式、配件上花功夫,金徽玉轸、八宝髹漆、精雕细镂,如明代有不少“璐王琴”,日本正仓院有金银平脱琴,但那都是舍本逐末之举,徒有观赏之美而无聆听之用了。

九霄环佩(故宫博物院藏)

九霄环佩(故宫博物院藏)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 古琴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思想渗透在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此外还有佛教禅宗顿悟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

道家的修真、出世逍遥、返朴归真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也极深。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可见儒道二家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

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