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杂谈——七弦的风骚

2019-06-14 08:24:46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没有任何乐器能在体现中国文化气息的能力上与古琴相提并论。

古琴杂谈——七弦的风骚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公元6世纪古希腊俄尔甫斯的古竖琴从神话的迷雾中摆脱而出时,古琴已经是流传甚广的独奏与合奏乐器了;早期基督教的圣歌刚刚从中东的传统音乐承袭而来之时,有关古琴美学的文献及规模宏大的独奏曲目就已存在;当西方人刚刚在线条上描划音符表示音高时,古琴乐谱已发展至能把修饰细节表达明了的记谱法。也没有任何一种乐器或音乐形式能有如此浩瀚的文献记载,并留存下如此丰富多彩的乐曲,不得不承认它是世界音乐中的佼佼者。乃至西方人称其为“学者、诗人和圣哲的乐器”。

古琴,一种历史悠久及文化内涵丰富的丝弦乐器,从殷商甲骨文的“樂”字“丝附木上”,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琴瑟之类的弦乐器。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文献。甚至许些古籍中有将琴的创制推至远古的伏羲、神农、尧、舜等说法。相传黄帝之妃裸祖开始制作蚕丝。那么以丝为弦,弹之得音,并因而获得“乐”的概念,很有可能在黄帝时代已出现。

先秦时期,古琴作为独奏、合奏或者以琴歌的形式已广为流传。《尚书》有言:“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经》更是有不少相关古琴的记载,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还出现著名的琴人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等,更是少不了千古哲人——孔子,与古琴的故事。

秦汉,随着乐府的出现、相和歌或相和大曲的兴起,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乐器配合演奏,从而使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徽位的出现使得琴的音域、音色等均有很大进展。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师,汉代文人也嗜琴解音。著名文人琴家有司马相如,思想家琴人扬雄、刘向、桓谭等。

 

随着古琴形制的逐渐改进与定型,其演奏和创作在汉魏达到了全盛时期。汉末蔡琶父女,魏晋的嵇康、阮籍、刘琨,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琴家。此间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阮籍的《酒狂》以及六朝王义庆的《鸟夜啼》。嵇康擅长古曲《广陵散》,并以《广陵散》引为生命的绝唱,完美诠释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骨精神,成就千古佳话。

“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古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审美趣味的器乐,始终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格。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企求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唐人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李硕在其《琴诗》中亦如此描绘:“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禄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谱进行整理,辑录了《弹琴右手图》《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技法的著作。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而创造了减字谱。至唐末,这种谱字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已与今天所用者大体无异。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薛易简、李勉、陆龟蒙、陈康士等等。唐代出现的新曲或与唐诗结合而生的琴歌,如《颐真》《胡茄》《离骚》《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

至宋元,古琴成了士大夫文化修养与身份高雅显贵的标志。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名士都是著名琴家。宋徽宗赵佶的《弹琴图》描绘了文人士大失的音乐生活,居中的抚琴者神态俨然,案几上青烟缭烧。宋元时代出现了京师、江西、两浙等琴派,著名琴家有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及毛敏仲、刘志芳等,著名独奏琴曲有《潇湘水云》《樵歌》《山居吟》《佩兰》,以及姜夔的琴歌《古怨》等。

明清时,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以刊印流传,见诸记载的有140多种,并出现了众多的古琴流派。如“疏畅清越”的浙派,倡导“清微淡远”、被誉为“黜俗归雅”的虞山派;“飘逸跌宕”的广陵派等等。此间,虽真正懂琴的知音寥若晨星,琴艺高超者也逐渐稀落,但古琴的价值与文化地位始终处于象牙塔的塔尖。

古琴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各个时代精英的思想观念、文艺思潮、审美趣味的影响。唐或唐代之前的琴曲,多右手繁声促节的套头指法,讲究的是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等琴曲中体现的气势、力度和节奏。宋以后,右手套头指法逐渐开始分解为声少节缓的单声指法,左手指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古琴音乐也逐渐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明清时期,由于文人对“韵味”的追求及受昆曲及其它戏曲的熏陶和影响,在古琴的演奏技法方面,也有重大变化。尤其是左手的技法变得更为细腻、生动,讲求音韵的丰富与变化。明清时期新琴曲的出现,更是以追求琴乐的音韵为主,在琴曲意境上,也多是描绘避时隐世或借景抒情。如“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平沙落雁》;“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的《渔樵问答》;描绘月夜清风、良宵雅兴之小品《良宵引》等等。

要真正听懂琴曲并能领略古琴之美,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是要了解文化,对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