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对扬琴的影响

2020-03-19 14:21:29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在扬琴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扬琴流派的形成发展阶段,扬琴率先在江南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江南丝竹作为江南典型的器乐乐种,则对于扬琴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扬琴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扬琴随着江南丝竹的兴盛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江南丝竹对扬琴的影响

江南丝竹对中国扬琴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江南丝竹作为为全国典型的丝竹乐乐种之一 凭借其实力与影响力,直接促成了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扬琴主要流派之一的江南丝竹扬琴,顾名思义就是在江南丝竹这一乐种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初,江南丝竹大师任悔初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中国最早的扬琴独奏曲《三六》、《花三六》,这个录音是中国扬琴独奏至今保存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极其珍贵的音响资料。有独立的音乐作品是中国扬琴从丝竹乐合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

第二,江南丝竹是丝竹乐器合奏的形式,在长期与其它丝竹乐器一起合作演奏的过程中,扬琴在演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其它丝竹乐器的影响,从而促成自身的发展。首先,在演奏的调式调性方面。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乐器定音大多为:笛一般筒音为al(定小工调:1:D),二胡dl 一al,琵琶Adea因此D调也成为扬琴演奏时最常用的调,此外江南丝竹作品也用G、c、F调,这些调也都成为扬琴的常用调。其次,受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的影响,江南丝竹扬琴演奏的旋律亦较多地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再次,扬琴的演奏技法也受到其它乐器的影响。考察扬琴与琵琶、古筝等其它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三者有相通之处:演奏时都是“点”状发音,扬琴的轮竹技法和琵琶采用轮指、古筝的摇指,实质是一样的演奏原理,演奏效果也很相似。而扬琴的“弹轮”技法与琵琶的“半轮”在演奏效果上也极为相似。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琵琶用到很多的“半轮" 演奏技法》极富特色,这些“半轮”演奏时值短,经常只有半拍或是四分之一拍甚至是八分之一,并出现在弱位。扬琴在演奏江南丝竹或江南丝竹风格的音乐作品时也有类似的演奏,通常采用“弹轮"的演奏技法,与“轮竹"相比较,“弹轮”更为柔和、自然、流畅而富有弹性,便于在弱位的快速、灵活、简短的演奏。而“弹轮”是相对与外国扬琴而言,是中国扬琴所特有的演奏技法,极具中国特色。因为其它体系扬琴的演奏工具是木槌,而中国扬琴从最初传入时采用木槌击弦逐渐改变为用竹制的琴竹弹奏,因此,利用竹子的弹性,中国扬琴创造性地发明了“弹轮” 的演奏技法。笔者认为,正是在演奏的实践中,出于音乐的需要,对其它乐器的模仿,发展了扬琴的演奏技法,推动了中国扬琴琴竹的演变。最后,由于江南丝竹的演奏大多采用“单档”,即每个器乐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担任,因此,在彼此的合作中,更容易发现各自的特色。在与其它丝竹乐器的配合中,扬琴发挥了它的特点:余音长、便于快速的演奏,加花等,这样便充分发展了江南丝竹扬琴擅长华采性和装饰性的旋律润饰和即兴加花的演奏特色,将原来悠长连绵的曲调,通过各种插入音、辅助音、经过音、装饰音等扬琴化的润饰音型,以大片密集匀称的节奏音符,明快流畅、抑扬起伏地逐层衍变活动。

第三,中国扬琴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作品的创作,江南丝竹为中国扬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母版。在中国扬琴的音乐作品中,尤其是早期的扬琴独奏曲,直接从江南丝竹的曲目中改编而来。如前面提到的扬琴独奏曲《三六》、《花三六》,由江南丝竹大师任悔初根据江南丝竹音乐改编而成。建国后,面临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出生在江南丝竹乐之家的项祖华先生又在传统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霓裳曲》等扬琴独奏曲,使原本的丝竹乐作品结构更紧凑,音乐更符合扬琴独奏的演奏特点。江南风格鲜明的丝竹乐也为新时代的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一批具有江南风格的扬琴丝竹音乐新作品随之而诞生。如:张晓峰的《水乡的春天》、项祖华的《林冲夜奔》、《春满江南》、周仲康的《泉水》、芮伦宝的《莫愁女随想》、《西施泪》《渔岛月夜》等。这些现代扬琴新作品的创作借鉴了江南特色的音调或传统丝竹乐演奏技法,同时大胆结合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大大拓宽丰富了扬琴的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力,促进了扬琴艺术的发展。

第四,扬琴传入中国后,完全脱离了原来的音乐语境,进入了崭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因此,无论是调式调性,音乐语汇,演奏技法完全受中国音乐的影响,有着全新的发展,呈现出中国音乐的风格。江南丝竹追求声音的柔美和谐,演奏时讲求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使得江南丝竹的音乐呈现出“小、轻、细、雅”的音乐风格,这一风格也直接影响了扬琴的演奏风格,精致、柔和、典雅、活泼、含蓄也成为江南丝竹扬琴音乐及江南风格扬琴作品的审美特征。

这一审美特征非常注重音乐的和讠皆、温和,显示出中庸之美,“声和以柔”、“和而不同"的音乐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是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精神。江南丝竹的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为我们认识江南风格扬琴音乐提供了文化的视角,从而促进了对江南风格扬琴作品的更深的解读、更完美地演绎。

第五,江南丝竹的繁盛推动了扬琴的传播。民众普遍喜欢丝竹音乐,顾起元《客座赘语》所言“不论贵贱,一概溷用",在婚丧喜庆、“灯会" “曲会"等民间各种习俗中,演奏丝竹乐盛行,丝竹班和堂名班众多。其间培养了一批丝竹乐演奏的高手,其中第一代代表人物主要有:任悔初、张志翔、俞越亭、唐继香,第二代代表人物主要有:项祖华、钱方平、周惠、张徵明等,他们为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推动了扬琴艺术的发展。

扬琴在中国约四百年的时空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于江南丝竹乐队的其它丝竹乐器而言,扬琴还是非常年轻的乐器,正处于不断的摸索实践、变革发展的阶段。建国后,扬琴作为专门的一个专业进入了音乐学院,从民间开始走入专业音乐的殿堂,进入专业化发展的领域,无论音乐作品的创作、乐器的改革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从“洋琴”到 “扬琴”的发展过程中,江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优势为扬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扬琴与其它丝竹乐器朝夕相伴,在江南丝竹的怀抱中哺育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江南丝竹的影响和江南文化的浸染。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