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把著名的古琴,一个穷小伙用第三把琴向富豪女表白

2020-06-02 14:43:12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艺”。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书,指书法,而非书籍;画即绘画,特指国画,即水墨丹青。

在四艺之中,琴是第一位。琴之所以排第一,跟起深厚的文人底蕴莫不相关。

古琴与文人相伴,始于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师琴与襄子,学成之后,古琴就成了孔子奔波于列国途中最好的伴侣。

历史上四把著名的古琴,一个穷小伙用第三把琴向富豪女表白

据说诗经三百,孔子皆可弦而歌之,由此可见其在古琴上的造诣之深。孔子之后,几千年来,古琴成了文人墨客最好的精神伴侣。“士无故不撤琴瑟”,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诗词歌赋中,都能领略到文人骚客和古琴的韵味。

比如王勃的“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王维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就连战场上纵横捭阖、指挥若定的大将军岳飞,有时候也会在大帐里抚抚琴操曲,“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古琴的确有它的魅力所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和传说,甚至诞生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琴。那就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号钟

“号钟”,光听这个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它那洪亮、激昂的气势了。号钟是 周代的名琴。此琴就是以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闻名于世,它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号钟古琴

此琴相传最早是俞伯牙使用的,后来传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怎么得到的呢?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次,齐桓公外出考察,路过了一个村庄。忽听一阵古琴的声音,还夹杂着喧闹声。好奇的他决定下车去一窥究竟,没想到发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用身子紧紧抱着一把琴,旁边还有其他小孩欺负他。任凭其他小孩怎么欺负,他就是护着身子下面的古琴。

齐桓公见状,呵走了其他小孩,通过询问得知这个小孩是个孤儿,那把琴是父母留给他的唯一遗产。小男孩本想通过弹琴卖艺讨生活,但因为自己没钱只能乱弹琴,结果被人说是骗子,没办法,沦为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还被人欺负。

齐桓公听完后觉得孩子可怜,于是将其带回王宫之中。回到宫中之后,齐桓公仔细地看了看这张古琴,判定此琴是把绝世好琴,于是叫人教小孩弹琴。还将小孩,赐名为“号钟”。号钟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悟性很高,很快学会了弹琴。

后来,齐桓公欲征讨鲁国,出征前叫号钟弹琴。号钟的琴声和号角声一起,奏响了绝佳的音效。从此之后,齐桓公每次出征,都会叫号钟弹琴。

于是“号钟”名声远扬,而这张古琴也便命名为“号钟”,从古至今流传了下来。

绕梁

有一句古话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绕梁古琴

这个故事出自于《列子》:相传周朝时,韩国歌女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的她只能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而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一定是余音袅袅,悠远绵长,使人沉醉。

“绕梁”据说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沉迷于弹琴作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

看到楚庄王不理朝政,他的王妃樊姬很焦虑,决定去劝楚庄王:“君王,你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也是想干大事的人,听完之后略有所思,但古琴的声音实在太美妙了,怎么办呢?最后一狠心,叫人将古琴砸了,结果琴身碎为数段,此琴就此成为绝响。

绿绮

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叫《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其中就提到了绿绮。

绿绮古琴

“绿绮”其实是汉代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据说司马相如就是用此琴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

司马相如本来是个落魄户,家里很穷,虽然他自己才华横溢,但在长安依然没混出什么人样。没办法,跑到蜀地去投靠一个朋友。

来到此地后,听闻当地富商卓王孙的女儿还没出嫁。于是他打起了攀高枝的打算。

在一次卓王孙的私人宴会上,司马相如拿出绿绮,抚琴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白,结果大获芳心。

而司马相如以琴求偶,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说白了,这就是古代版凤凰男的故事,一个穷小子向富豪女表白成功而已。

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

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

后人仿制的焦尾古琴 

《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意思是,蔡邕在烈火中得到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声音不同凡响。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后来蔡邕去世后,“焦尾”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一直传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名琴与琴主人的相遇,注定是历史最美妙的安排,使它们在绝妙的音色之外,更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和人文韵味,变得鲜活而立体。

或许,这也是它们成为名琴的原因所在。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