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近四百年浙江琴史的巡礼

2020-10-21 17:05:41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浙江琴学,源远流长,至南宋之世,臻于大成。以琴器论,诸暨赵希鹄撰《洞天清禄集·古琴辨》,堪称古琴器物学的始祖;其后乃有赤城朱致远、龙游祝公望等工于斫琴,所留名器至今仍为人所推崇。

以琴艺论,永嘉郭楚望、三衢毛敏仲、钱塘汪元量、桐庐徐天民发为新声,“浙派”由此而勃兴;徐天民一系更以琴世其家,传承弗替,“徐门正传”遂称雄琴苑近四百年。至今凡言浙江琴史者,无不艳称“浙操徐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晚潮—近四百年浙江琴史的巡礼

自晚明起,“浙操徐门”未见直系传人,而差不多同时,虞山一派兴起,数十年后,广陵琴学名重一时。考察虞山、广陵的源流,与浙派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与其说浙派已然消亡,不如说它的艺术准则成为常识,为多数琴人接受,可谓名消而实存。

另一方面,元明间不是没有其他古琴流派,但浙派始终一家独大,地位至尊,直到“浙操徐门”隐没于历史长河之后,浙江古琴史才焕发出了另一种生机,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局面。

这一阶段,自明万历后期张岱及其友人在绍兴结“丝社”起,至今差不多又是一个四百年,也许正因为不能“一言以蔽之”,反而导致了今人对它的认识不足。

丝社最为杰出的琴人尹尔韬进退于庙堂、江湖之间,著有《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他的琴学源流,学者早有定论,“虞山其表、浙派其里,虞山其文、浙派其质”。同为明遗民,东皋禅师东渡避秦,无意中接续了日本中断数百年的古琴传承,开启三百年的新谱系,是中日音乐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康熙、乾隆间,嘉兴曹庭栋精研琴理,撰为《琴学》内外篇;杭州曹尚、苏璟、戴源同订《春草堂琴谱》,是清代翻刻最多的琴谱之一。嘉庆、道光间,诸暨陈幼慈撰《邻鹤斋琴谱》,虽然未曾正式刊行,但其价值久为琴人所重视。光绪间游宦于浙江各地,最终出家于普陀、又隐于龙游的开霁和尚,是清代最后一位重要的旅浙琴人,他与温州马氏颇有往还;而马氏家族书画之外,又以琴传家,撰有琴谱,最后一位传人马寿洛寿至九十四,一九五六年古琴普查中,留有录音者,以他为最长。

民国初,最为重要的琴人无疑是在上海造就一番事业的南浔周庆云,他刊琴书以总结前代琴学成绩,办琴会以引领琴学交流风气,洵为南方琴坛领袖。他的古琴老师之一是绍兴俞瘦石,琴艺来源不详,此后,浙地琴学不外乎本地与外来两支传承系统:本地为张味真、徐道政等(马一浮可能也属于这个系统),基本上接开霁和尚;外地则有大休和尚一系的徐元白、徐文镜兄弟与汪建侯,北方杨时百一系的虞和钦、金致淇等,以及出自其他系统的汪自新、沈草农、孙慕唐等。不同系统之间激荡融汇,造成了浙江琴坛的又一轮繁荣,其间被推为一代大师的,则是徐元白。徐元白妻黄雪辉、子徐匡华,与弟子郑剑西、姚丙炎、徐晓英、郑云飞等并传其学,影响及于海内外,至今延绵不绝,传承更是枝繁叶茂。

“浙操徐门之后——四百年来浙江古琴史巡礼展”意在用丰富的实物资料,呈现一个崭新的浙江古琴面貌:通过对四百年琴史的巡礼,向做出贡献的一代代琴人致以敬意。由此更以古琴为出发点,折射出浙江文化史的一角;立足本土,从而展现浙江在中国古琴中的地位。这样的立意,令人期待。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