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追梦》:礼赞华夏文明 编织丝路新梦

2018-10-14 16:36:43出处:丝竹知音作者:杨媚

礼赞华夏文明,编织丝路新梦。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年10月11日、12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出品、创作,深圳交响乐团演奏,林大叶指挥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管弦乐版)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连演两场。这是《丝路追梦》首次来深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交响乐编织丝路梦幻之旅

晚上八时许,随着林大叶的激情一挥棒,《序曲》的旋律从舞台流泻而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古长安的丝绸之路起点。这段由周湘林创作的《序曲》贯穿了传说中战国时由周文王所作的“大雅”的音乐元素。在小提琴微弱的泛音之上,竖琴、颤音琴和钟琴透出雅乐调式音型,独奏小号的动机仿佛穿越晨雾传来,体现了中华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彰显了东方文明古国典雅博大的胸襟。

首演结束后,部分主创上台与指挥、乐团合影留念

首演结束后,部分主创上台与指挥、乐团合影留念

随后的四个乐章《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畅想曲》,由叶国辉、张旭儒、赵光和尹明五4位作曲家各自完成,以陆地丝绸之路南、中、北三线沿途及周边民族民间音乐为索引,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拼接成了一幅丝路画卷。

在音乐的引领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接踵而来,让观众踏上了一段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梦幻之旅,最终又在终乐章《畅想曲》中和谐融汇,金鼓齐鸣、浩浩荡荡,似乎引领西行队伍胜利凯旋,让观众再次梦回长安。

作品中,既有哈萨克民歌、鲍罗丁名曲等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又有木卡姆、邦戈鼓、阿拉伯鼓、康加鼓等民族乐器的动感节奏,让人印象深刻。既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音画,又是一曲气象万千的时代交响。

既是“学院派”又很“接地气”

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出自“学院派”,但同时又很“接地气”。该作品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出品,副院长廖昌永任艺术总监,科研处处长钱仁平策划,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周湘林、叶国辉、张旭儒、赵光、尹明五共同创作完成,旨在礼赞华夏文明,编织丝路新梦。此次来深首演,担任指挥的林大叶既是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又同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指挥系副教授。

据钱仁平介绍,该作品2015年由上海音乐学院策划,幕后主创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实地采风,加上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最终造就了这部《丝路追梦》。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作品中,各乐章以各类体裁命名,赋予创作者最大的创作空间,完全摒弃了古典交响曲的奏鸣原则,弱化动机展开式的矛盾冲突,强调优美旋律的色彩对比与自有展衍,具有很强的可听性。

在演出现场,从事钢琴基础教育工作的傅小姐与两位同行一起欣赏了《丝路追梦》,她们都给予了该作品非常高的评价。傅小姐说,最后一个乐章让她听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非常震撼。“从一开始就很中国,让人激情澎湃,很有画面感,很接地气,是一部大众能听懂的作品。”

演出两年以来广受赞誉

《丝路追梦》是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民族音乐舞蹈专项扶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2017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先后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公演,荣获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大型作品排名第一)”。

自2016年9月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首演以来,《丝路追梦》在陕西、上海等地多次上演,均获得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许。

专家学者热议《丝路追梦》

历史音画 时代交响

10月12日上午,《丝路追梦》作品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深圳交响乐团、江苏交响乐团等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观摩演出后给予了作品极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丝路追梦》“亦真亦幻,动人心弦”,充满古典交响乐的色彩,又融入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元素;体现创新,又非常亲民,是一部顺大势、讲大事,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优秀作品。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彭志敏(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五彩缤纷乐队交响,大气磅礴丝路追梦。横批是“好听好听”。

这部作品给我三个启示:首先,历史是一条河,我们要坚定不移继承下去。第二,音乐创作要顺大势、写大势,形式和内容都要创新。第三,我们的音乐要为大众而写,要让老百姓听得懂。

杨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在传统上出新,这部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在很有旋律、很有调性的基础上,还带有很强烈的现代感,作曲家把西方作曲技法和我们的传统融在了一起,这点非常了不起。开局大气磅礴、中间三部五彩斑斓,最后结尾张弛有度,5位作曲家非常默契,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奏也非常棒,打动了我的心。

聂冰(深圳交响乐团团长)

这部作品用了传统旋律、创新手法,我们的演奏员都说写得好。原创作品是一个交响乐团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要爱护和扶持自己的作曲家。希望深圳交响乐团能和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在深圳进一步推广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只让孩子知道国外的作品怎么样,我们一定还要让他们知道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要宣传中国自己的作曲家。

贾国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是站在中国新时代文化的建设者的高度来做这部作品的。这部作品是“5+1”,5个作曲家+策划钱仁平,每个作品都非常独立,但大家又是用统一的音乐风格语言做的,这很难得。《丝路追梦》做到了雅俗共赏,至少观众、演奏家都喜欢,这个很难得。这场音乐会体现了中国作曲家的成熟,他们已经跳过了之前追寻西方的阶段,到了建构自己作品的时候。我也非常期待未来出现更多样化的音乐作品。

吕军(江苏交响乐团团长)

作品太美了,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声响方面,乐器和音色的嫁接,包括出现旋律的过程,以及打击乐用到的一些手段都是创新。作品民族地域非常浓厚,有很多别致的音色,怎样充分通过我们的音乐线条呈现出来,这一定是作曲家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第三乐章的钢琴,昨天我特意和赵光老师交流一下,他是用锡纸摆在琴弦下面才发出的那种声响。

李诗原(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丝路追梦》是非常精致的管弦乐作品,不仅对学生有启发意义,对许多作曲家也是很好的借鉴。5位作曲家都是进行了很多现代音乐创作之后转向这样面向大众的写作,这不是简单的回归,标志着学院派作曲家在关注学术性探索的同时开始真正地考虑与大众沟通。

王安潮(著名音乐评论家)

作品中不论《序曲》的古曲引用以及各乐章少数民族题材的引用,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让普通观众将自己的审美迅速达到意象点。从深圳首演来看,《序曲》的大唐盛世气息之后观众很有期待的感觉,第四个乐章少数民族音乐色彩的运用,气势磅礴的各种音响的集中爆发,使观众获得了审美的满足。

adver

相关阅读

李掌柜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