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中的理解与认识

2020-04-27 09:18:57出处:丝竹知音作者:佚名

古筝演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以演奏者的心理活动为基础,被心理活动所支配,有各种心理要素共同构成。认识和分析这些心理要素,会提高我们古筝演奏的技艺和能力,促进我们古筝艺术上的认知、自觉和探索。

古筝演奏中的理解与认识

一、古筝演奏是一种艺术的二次创作

古筝演奏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演奏才能把乐曲作品变成实际的音乐传达给欣赏者,而因演奏者特质、能力和对作品领悟与理解的不同,表达出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因此,古筝演奏不仅是一种传达和再现,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二次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受演奏者和欣赏者共同的作用。

1、同样的曲目,不同的演奏者以及同一个演奏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下,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不同;

2、音乐的创作和表演经常为音乐的欣赏者而存在,因此会受欣赏者的影响和反作用。一方面欣赏者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他也作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检验和鉴定者,来促进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这方面来讲,音乐的欣赏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创造性主体。承认这种客观存在,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可以使自己的演奏获得更多的积极和主动。

3、艺术的存在和表现具有政治特征,古筝的演奏也不例外。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音乐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音乐艺术得到了自由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古筝艺术,迎来了生长的春天。古筝的创作和演奏更多的是表现生活的美好和对幸福的向往,虽然演奏的曲目是丰富而全面的,但演奏的风格大都是轻松而自信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历史特质,可以更自由地通过演奏表达艺术的张力。

二、古筝演奏中的审美评价

古筝演奏既然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说明演奏者会依照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对作品产生与原创作者所不同的审美评价,这种“依照”经常是不自觉的,并且是在原创作者主要表现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多数情况下,演奏者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是“顺态”的,即演奏者对原作曲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持积极和认同的态度,但极少数情况下,演奏者对作品的表达与原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是“逆态”的,这有时候是受演奏者个人情况的限制,比如性格与经历相关,把健康、积极的作品更多地表达出了更多的创伤;但也有的时候,是与社会背景有关。在历史上,音乐有时反映了腐朽阶级的消极生活状态,有时却被革命阶级作为武器来使用。建国初期,曾有很多新的古筝作品涌现,如《丰收锣鼓》、《洞庭新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均有不同的尝试和探索,虽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均有不同的时代印迹,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总体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古筝演奏是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的过程

1、各种心理要素在演奏不同类型的作品时会有不同的组合

对于不同的古筝乐曲在体验作品情感内涵上存在差异,因而在演奏技术和表现手法上会有不同。例如在演奏何占豪老师的《西楚霸王》时,着重要表达项羽身陷重围、霸王别姬、战死沙场的几个历史片断,以及表现出历史时刻的低沉、凝重,战场的紧张、激烈,以及人物的深情、哀伤;而在演奏周煜国老师的《云裳诉》时,则只需理解迂回百转、细腻绵长的“秦腔”特性音调,表现清幽、深情、热情、活跃的情感,通过袅袅琴音,展现作者的一腔情思……

2、各种心理要素在实际运用中的个人差异

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同一首乐曲在理解和体验上,虽然总体上是相似的,但因个人的特质差异,致使在细节的把握上总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反映在各种心理要素的实际组合方式和运用程度上。有时候,女同志会在感性和直觉上掌握得更加细腻,而男同志会在理解和理智上控制得更加自如,不同的个人特质,会通过演奏进行表达。

3、古筝演奏中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的心理过程

我们已经意识到,演奏是对乐曲的“再创作”,那么,每一次的演奏则是对同一乐曲不同的“再创作”。一般来说,对同一曲目多次的演奏是“知觉——情感——理智”这一过程从低层次到更高层次的表现和演绎,是对演奏能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进步,是对各种心理要素更优的郑璇《古筝演奏的心理分析》组合与更成熟的合作。

adver
李掌柜和田玉